9789861243870_500_500
 
 
    追求生命意義、快樂、探討自我發展的書總是在書店在顯眼處的屹立不搖的一區,帶著各種似魔力召喚的書名,好似打開它們就能頓悟成仙,一改積習,過上嶄新的生活,走上正確的道路。
而誰,沒有問過一個這樣的問題: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麼存在世上?
    現代人擁有五光十色的外在日常、光鮮亮麗的工作、頭銜和豐衣足食的生活,卻還是往往迷惘在自己是否已成就了真實的自己,是否活得光彩、盡了天職,沒有辜負自己的才華。
在師長傳道解惑之下,學藝精進,學校教了我們如何成為知書達禮的有學志士,教了我們做人處事,期待我們貢獻己力、成就社會,但從來就不曾教我們如何「成為自己」。大部分的人花了所有求學時光,甚至是一輩子的時間找尋自己的「志業」,畢業後循規蹈矩的進了公司,有的人出國深造,也有人創了業。然而回過頭來,到底有多少人回想起自己兒時的夢想,十分確定自己正在對的道路前進呢?
    這本書作者透過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他人生看似一路順遂,畢業後做了人人稱羨的教授,繼續在學術界力爭上游。以他的資質眾人前景看好,然而他因與學校體系理念不合毅然離開,到了貴格修道院進修,一離開就是十年。午夜夢迴,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一直在從事與自己天性相違背的志業,他掉入了迷途的深淵,發現辜負稟賦竟如此痛苦,也發現自己的限度所在,因為有限度,才能鎖定自己的目標,把自己放在適得其所的地方。
書中說,每個人的資質就像一種材質,如果是金屬,你要折彎就要花一番力氣;如果是石頭,那就要慢慢琢磨雕刻;如果是木材,能就很適合來蓋建築物。這種與身俱來的「本質」是要你去發現而不是去改變,因為金屬再怎麼樣也不會變成石頭,硬要改變只會適得其反,兩敗俱傷。很多人無法理解「限度」試著給我們的警訊,比如當你做某個職業時一直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你被公司炒魷魚,你卻自怨自艾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給自己富麗堂皇的藉口「其實我本來就想轉行了」「是公司不夠好」等等,到頭來,卻沒去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遑論去探討自己的本質到底更適合做什麼。
    我記得有一段作者說回憶兒時的夢想曾經想做機師,結果分析到原來那是對「社會暴力」的關懷。如果説我們看不到自己的本質,那是因為我們一直被很多外在價值包裝,那時的夢想可能都是身邊社群的反饋,不是自己的。如果再回朔到更小的時候時,那時我們呈現更靠近我們的本質,外向或內向、對哪些事物敏銳、有什麼樣的傾象,透過這樣的觀察,可以找到內在的自己,進而好好的讓它發展。
    當然我們的社會一直告訴我們「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遇到挫折要越挫越湧」,不過如果那個努力的目標根本是不適合自己的呢?說不定老天試著關上你身後那道門告訴你這個訊息,你卻貿然努力向前,那即使達到目標也不會快樂吧!
我們都太渴望成為自己想要的某個樣子,沒有善用自己的天賦,或覺得自己特質沒什麼用處。這本書我們看到,聰明絕頂的人要面對「做自己」這件事也這麼難,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出對自己好的決定有時更像要了人的命一樣。
    旅行回台,我總感覺,我似乎沒有更了解自己啊?我看過更多的東西,經歷了風風雨雨,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和困境,眼鏡變大了,看事情的角度變了。
    但究竟,我的天賦是什麼,做什麼的時候我會忘記時間,完全投入,而這樣的興趣又怎麼能幫助我走向未來的志向?
   
    看完這本書,可能還是沒辦法馬上誠實面對自己或看清自己的本質。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努力,試著做更接近自己的那個人,不再躲躲藏藏或感到內疚。
 
 
摘錄
 
人類有想成為他人的普遍傾向。他們不問「怎麼你不當摩西?」,他們會問:「怎麼你不當朱斯雅?」
 
「天命的呼喚並不是外來的聲音召喚我,要我變成不是我自己的那個人,而是來自當地當下的聲音,讓我去成就我生來就是的那個人。」
 
要是我們聰明強悍點,那扇門就不會碰的關上;不過這個想法很危險。路封了,你還一位抗拒,而不設法從中得到啟示,很可能會忽略掉在你本性中固有的極限 這跟將與生俱來的潛能棄之不顧一樣,都是對真我的不敬
 
在我們身後封閉的路和在我們面前展開的康莊大道一樣,帶給我們無限的指引。展開的路顯示我們的能力,封閉的則揭露我們的極限所在
 
要活得徹底、活得起勁,我們必須學習擁抱相反的事物,在線至和前能的微妙緊張關係中活的具有創造立。
arrow
arrow

    Soy 麥茶Ma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