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一直呈現的色彩是深沉的昏黃,把爵士音樂的感覺融入令人有點窒息的情結步調中,和一般熱血音樂夢的電影很不一樣。
一個剛入音樂學校的鼓手新生被選入嚴苛名師的爵士樂團中。本來以為可以磨練技巧追求上進了,有了名師肯定等於是通往音樂未來之路的入場券,怎麼能不欣喜若狂?
然而才第一次練習,主角就受到名師(指揮)慘無人道的羞辱。失控且近乎瘋狂的指揮有著音樂精準度的潔癖,他極致無理的操練團員,每一次的失誤都會導致他行為
的狂亂和偏差。爵士樂聽起來很輕鬆愉快,卻不知道是由這種恍如煉獄酷刑的練習造就的。不服輸的鼓手成天練到手流血,表情痛苦,手腕痙攣,卻沒辦法克制自己
越加堅定的欲望─成為能夠被指揮心中卓越、達成自己生命巔峰的鼓手。
指揮的出現往往讓人不寒而慄,他令人恐懼的臉龐和陰冷狂暴的性情似乎要將團員活剝生吞,在他眼中沒有人的存在、只有音樂的終極
忍受著龐大的心裡壓力才能繼續往下看,並不是令人舒服的電影
指揮的戲份除了標髒話動粗外,有一段在演奏開始前他哀悼了一位優秀的學生的身亡,當時認為這段反差太大
這位學生後來發現是憂鬱和精神的問題自殺,是跟這位指揮脫離不暸關係的
後來有一段描述了他被音樂學院辭退之後和主角的一段對話,我們能稍微解開他當時為何有著這樣的傷痛
的確,這位恐怖指揮對演奏者不近人情的對待令人髮指,那是源於他有一個初衷
他覺得他的存在是為了使人突破自己的極限。查理帕克就是在被老師用東西砸過的一年後演奏出最動人的小號solo
他想要找到他學生中的查理帕克,不管學生的死活,他用力的擠壓學生的性格。
他一生追求音樂藝術的巔峰。於是個人的方圓胖瘦都可以置之不理,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只要能造就一二,就不枉他的苦心。
苦就苦在他沒有遇到任何一個查理帕克。
主角偏偏要去做那個他做不到的位子。
電影的結束在一場輝煌賣命的主角最臻完美的表演。這場爵士演奏,他不再受人指揮,他的鼓就是指揮。
他為自己搭了最亮眼的舞台,他日以繼夜、極進身心力的打鼓練習,化為令人嘆為觀止的無限緊密的天堂節奏
看完電影,只覺汗流浹背,心情感到無比複雜。
到底它達到了今天的極至,明天也能夠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