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沙特,了解「存在主義」,他的小說將一戰後失落徬惶一代人民的心路歷程刻寫的精緻,
也把厚重的思想路程透過主角的演繹闡釋的更加徹底。
圍繞的主題當然可以以「存在主義」來概括,不過我覺得裡面有更多東西值得探討
包含那個時代的趨勢,人民普遍的悲觀,佛洛伊德「潛意識」和「情結」的發現,彷彿使人民找到了救贖
那個救贖就是人可能並不存在
這些「世紀末的繁華」指的是思想的繁華,而那繁華來自於戰爭的虛無、無常必須為自己架設的防護機制
「我思故我在」被屏棄了,懷疑自身是否存在的思想因此產生。
小說的主角們分析,也許他們並不愛他們的父母,也許他生存的一切是假象,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存在的個體,自己做了什麼又有什麼差別?
荒誕、救世和犧牲的想法在他們的意識中殘忍的咬噬他們作為「正常人」的權利。
用正不正常評斷一個人其實並不公平,但那一代是真正思想的犧牲和實踐者。
人可能不存在這個想法卻使他們極為痛苦,常常使人想自殺,或是構思殺人的瘋狂舉動
他們也感到可以作為領導的一種熱血澎湃,「就像喝酒般使人」
同時,他們的思想也逐漸解放
沙特描述了很多性生活、性慾的糾結產生的犯罪的感覺,戀母情結也是其一表現
想到卡謬,想到罪與罰,想到超現實主義,屬於荒誕的一個時代,迸發出無窮的思想的可能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