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到Inca你會想到什麼呢?
沒錯,印加文化,這家店名馬上讓你秒進印加文化的所在---秘魯,用一頓飯的時間一窺遠在天邊的國家的風土民情。
拉丁美洲除了最常見的墨西哥料理之外,哥倫比亞菜和秘魯菜應該算是比較有代表性~
既然帶路吃拉美菜,總不能略過這家小有名氣的秘魯餐廳!讓我們來一趟小小的秘魯飲食文化之旅吧!
DSC00478.jpg
 
一隻草泥馬邀你進門,整間店五彩繽紛的鮮豔色調,就是秘魯給人的最五彩斑斕的印象了!

DSC00482.JPG
 
DSC00473.JPG
 
 
跟印加媽媽結緣,是那次有了機會在餐廳演講,老闆娘真的很大方,給我這個舞台讓我圓了一個小小夢想,講那些我很愛的拉丁美洲食物。
這場分享名為:用味蕾發現拉丁美洲
 
你對拉丁美洲的飲食了解多少呢?
除了墨西哥的塔可、捲餅,古巴三明治,好像還有很多香蕉、馬鈴薯......哎!想不到了?
經常現身餐桌上的玉米、番茄、辣椒、南瓜、馬鈴薯,還有近幾年來風靡全世界的藜麥、讓人愛不釋口的巧克力、想到就覺幸福的熱可可等等,還有好多等等,都是產自中南美洲、隨後浪遊世界各地的原食物。
玉米,如何化身百般樣貌,從餅皮、粽子、飲料、酒、湯到甜點,一手包辦!香蕉,品種數不盡,每日三餐都有它;藜麥,可甜可鹹可冰可熱,變化萬千,營養全面顧。

13056594969048 2.jpg
 
中南美距離台灣很遙遠,飛一趟至少一天半;幅員寬又廣,走到哪都是驚喜;沒有充裕時間,只能擇地踩點。不過拜現今發達科技,我們有網路可探尋資訊,更可透過旅者雙眼來看見他們的萬般體驗。
這一次的分享會不只聊行程和景點,焦點還會轉到中南美的美味料理,譬如:
瓜地馬拉的經典菜pepián,讓丁香、肉桂、南瓜籽、芝麻、奧勒岡葉、蒜、洋蔥、香菜、辣椒等多種香料翻炒後,加入番茄燉煮成基底醬汁,搭配guisqui(佛手瓜)、玉米、馬鈴薯,以及牛肉或雞肉。吃的時候配上飯或玉米餅。
是不是讓你食指大動了?
哥斯大黎加Limóm(檸檬省)有道rondón,海鮮椰奶湯:用椰奶燉煮樹薯、香蕉、, ?ñambi、大芋頭?malanga、地瓜等根莖類蔬菜,魚再下鍋。
有的吃起來類似泰式咖哩,有的嚐起來就是海鮮濃湯,各家添加的秘密武器不一,相同的是入口就令人感到幸福的絕美味!!
 
分享關於玉米、可可、香蕉、龍舌蘭酒、藜麥等拉美發源的食材,搜集資料的時候也不得吃驚平時我們的料理中竟有這麼多發源自中南美洲。

13056594778363.jpg

 

當天老闆示範秘魯醃魚ceviche的做法。

ceviche也是一道拉美常見的涼拌菜,用鹽和醋醃漬特定種類的魚類,搭配薑蒜蔥香菜芹菜辣椒等等,雖是生魚卻完全沒有生的腥味,酸和辣反而凸顯出魚的新鮮和口感!

這道菜十分消暑,製作不太費工卻美味無比,在中南美洲的海邊特別容易見到!

13056589053687.jpg

13056589285561.jpg

 

幾個搓揉之下,擱置10分鐘,新鮮的生魚料理就可以上桌了!

用大量新香料掩蓋魚的腥味,不敢吃生魚片的也可以大快朵頤,讓大家都讚不絕口的一道好料理!

在飲食講座中穿插做菜的小活動可以讓大家對如何運用食材及文化差異下的料理方式有更直接的認識,實在非常有趣。

13056594171448.jpg

 

疫情期間回來吃飯,好像短暫回到拉丁美洲,即使一兩個小時也好,有個老朋友在那裡,吃個秘魯烤雞,想像自己身在國外...

DSC00438 2.JPG
 
秘魯餐廳 Mama Inca 印加媽媽取名就看得出濃濃異國色彩
印加文化要是歷史地理有唸好,就是秘魯一帶的安地斯山脈的古文明
在台北要找拉丁美洲料理很容易,因為做的餐廳真的不多
找秘魯菜,台北大概有四間。能吃到秘魯菜還還置身秘魯氛圍之中的印加媽媽不只是餐廳,他們也時常舉辦中南美的文化講,成為了台灣人認識中南美的一小扇窗,流進了一絲絲中南美的風!
DSC00479.JPG
 

台灣人們對「拉丁美洲」的想像最多的就是秘魯(觀光形象做得多好)

或許懂多一點的人還會說「瑪雅金字塔」「印加文化」。「好想去馬丘比丘!」常聽到人們對於拉丁美洲有這樣的幻想。

「想去看草泥馬!」那些毛茸茸的東西。

其實秘魯有四種類似草泥馬的種類秘魯國旗上那一個叫做「駱馬」(Alpaca)而草泥馬叫做「羊駝」(Llama)餐廳內有很多滿賦秘魯原住民風情的手工藝品!

彩繪面具、手做針織、雕像及圖畫!

 

餐廳內有很多滿賦秘魯原住民風情的手工藝品!彩繪面具、手做針織、雕像及圖畫!

DSC00470.JPG

DSC00469.JPG

DSC00472.jpg

 

每個藝術品遠渡重洋來到這家店,被某個人做出來之後成了裝飾店面的一角!或許晚上,這些人偶會自己動起來,騎上羊駝,展開小小的冒險,誰知道呢?

DSC00471.JPG

 

秘魯菜長什麼樣子呢?
食材中很多的藜麥、馬鈴薯、番茄、洋蔥、香菜和肉類,秘魯烤雞也很有名。
秘魯的主食不再以玉米為主,而是馬鈴薯和藜麥。
秘魯也有國家的「馬鈴薯日」,馬鈴薯幾乎就是他們的神。
 
主廚老闆說,庫斯科的菜跟台灣還很像,用的食材和料理方式都有共通點,José說有一道很像蔥抓餅。
太不可思議了,橫越大西洋來大另一大洲,在飲食文化上有諸多巧合。
 
為什麼都是南美,從中美到南美,甚至只是從哥倫比亞到秘魯,食材和料理就完全不同了呢?

DSC00430.JPG

 

秘魯烤雞

秘魯最傳統常見的美食就數「秘魯烤雞」(Pollo Asado)

大家一定很好奇秘魯烤雞跟普通烤雞有什麼不一樣,答案就是:器具和調味!

用巨大烤爐烤製而成的秘魯烤雞,最關鍵之處就是用「木炭」搭配特製的烤雞鐵爐火烤!

這種火烤器具十分巨大,炭火設在側邊,烤雞一邊轉的同時油滴下來不會低到炭火而火越生越大。

主廚透露他們的烤魯從秘魯專程運送,工程艱巨,為了要還原最真實的烤雞,這是必須!

DSC00453.jpg

 

印加紅醬五花紅藜麥飯Seco de Cerdo)

藜麥(Quinoa)源自於秘魯,是高地作物,也是秘魯原住民的主食來源。營養價值非常高,被近代營養學高度重視譽為superfood超級食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熱量低、豐富膳食纖維又有很多礦物維生素...(秘魯的超級食物很多!)

藜麥有三種,紅藜麥白藜麥和黑藜麥,和台灣原住民也種紅藜不太一樣。(這我以前也分不清楚,台灣紅藜顏色比較深)

旅行的時候我隨身帶藜麥,因為藜麥煮很快又很輕很好帶,在中南美洲也不算太貴。我都丟到水裡煮15分鐘,瀝乾之後扮一些醬或加些菜葉當成沙拉或主食吃。

 

這道菜的三層肉和台灣的控肉很類似,三大塊擺在一旁。我很喜歡豐富燉菜和馬鈴薯搭在一旁,番茄醬汁為基底,豐富勻稱的味道。

藜麥和白飯再一起看起來就是美味可口,在上方的小小洋蔥香菜點綴真的好下飯,增添一點一國風情!

 

我很好奇為什麼叫做seco,明明醬汁是濕的,哪裡seco(乾的)呢?

查了維基,才知道原來當時他們要看到英國人說這道菜是second dish(第二道),他們某仿了一下就演變成後來就變成seco...

DSC00456.JPG

 

亞洲人很會炒飯?

秘魯當地的中餐聽可找到Arroz chaufa(炒飯),Sopa wantán(餛飩湯)此類中國的典型料理,還誤以為來到美國華人街。
去過秘魯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菜跟中國菜很類似,當地稱為Chifa(吃飯的粵語),據說是移民到秘魯的廣東人在當地形成的飲食文化。
你看廣多人飄了多遠,他們才是以人口數量真正佔領全球的民族吧!
 
我吃過古巴的炒飯,吃過哥斯大黎加和哥倫比亞的炒飯,其實就是醬料和食材有點變了,還有Chaomien(炒麵),看了嚇歪。
一般台灣的炒飯炒麵很難吵到難吃,但國外完全就是走火入魔的令人食不下嚥,原來炒飯也可以做成這樣。(心想我隨便炒都比這個好XD)
 
最搞笑的是,在墨西哥和諸國遊歷之時,當地人或外國人看到亞洲臉孔,都想向我們請教怎麼做炒飯!(亞洲人很會炒飯?這個刻板印象沒想過。我說的是食物的炒飯)
我只能說笑著說,我在台灣實在很不常炒飯,但我可以試試。然後就靠感覺把東西丟到鍋裡攪一攪,想要的醬油可能還沒有...
炒了一整鍋,吃到的外國友人大讚:「這就是炒飯啊!」
 
 

來自秘魯的主廚

這家店還有很多東西還沒品嚐,大家不妨親自來看看,體驗一下秘魯菜的滋味!

例如鹹豬肉、玉米汁、Maca飲品、奇芽子布丁...都值得一試!

秘魯菜藏鏡人José大廚說到做菜侃侃而談,說自己其實是很內向的人,就是特別喜歡做菜和跳舞。

來到台灣開了這間餐廳延續廚師的蒙想,餐廳總是播放拉丁音樂,讓人很想隨時來個Salsa,晚一點可能還真的會變成舞廳,到時候就等著José為你點播一曲吧!

 

在台灣做秘魯菜真的很不容易,一來大家對秘魯菜的認識很少,要完全移植道地秘魯菜到台灣接收度不見得高;二來,要怎麼呈現秘魯菜的樣子,相當程度決定台灣人對於這個國家的既定印象,也考驗著主廚整個擺盤和空間的營造。

另外食材的取得也有相當的難度,兩國幾乎算是世界上最遠的兩端,最關鍵的辣椒、調味料,部分要用台灣食材取代,有些又得終於原菜色精髓,換掉了整個菜味道就跑掉了。

當中的取捨和拿捏,都只靠主廚一人的好鼻師和神農嚐百草。

 

 

來餐廳的客人有幾種:

一種是從來沒吃過秘魯菜,想吃吃看的客人;

一種是去過秘魯吃秘魯菜,想回憶秘魯菜的客人;

有路過想進來吃點東西,第一次知道秘魯這個國家的人;

有外國人喜歡異國菜,秘魯菜對他們來說可能有點熟悉的人;

也有來自秘魯的人,想敘敘舊,找個像家鄉的地方好好休息,大大方方聊一下祖國的人。

這樣多樣的需求,反映到設計菜單的邏輯,自然是很難滿足所有人的味蕾。

有些人期待自己想像的味道,有些人想吃到真正秘魯的味道,有些人只在意食物本身到底好不好吃...

面對這些,José說,「我就是喜歡料理,我端出的秘魯菜就是這樣,喜不喜歡不是我的事。」

 

而其中,老闆娘從中磋兩國的文化鴻溝,讓秘魯的獨特脫穎而出。

很多時候,如果你從小在那個地方成長,你很難知道什麼是吸引人的、是獨特的、而異國菜搬到台灣總是要稍加修改符合一下台灣口味,這是所有異國料理都得面臨的難題。

 

一間餐廳,從來都不只是一間餐廳,而是百寶箱,可以尋獲各式各樣到超越味蕾的滿足。

DSC00466.jpg

 

充滿風情的各種擺飾!

DSC00468.jpg

 

在拉美旅遊的遺憾就是沒去到秘魯(總得有遺憾才有理由再過去)

倒是把時間都花在哥倫比亞了

聽過秘魯的奇聞軼事總是不少:比如吃天竺鼠、中國混血菜Chifa、馬鈴薯的故鄉、亞馬遜叢林、死藤水...

 

我有點鐵齒的認為不論在哪裡我都走自己的路,相信我看到的事實,馬丘比丘很棒,但也沒有到非去不可...

船到橋頭自然直,到了秘魯再說,會看到什麼、吃到什麼、走哪一段路,到了就會知道了。

還好也沒有太多遺憾,至少可以先來感受一下秘魯的文化風情,我常常只是因為一個國家的美食而出發的。

美食不論好不好吃,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民族性、物質豐饒性、味蕾價值觀等等...

 
DSC00487.JPG
 

搶鏡大師草泥馬!

再見啦~下次再來光臨~

DSC00481.jpg

 

Mama Inca印加媽媽秘魯餐館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31巷1-1號

營業時間: 12:00~14:00 17:00~21:0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y 麥茶Maite  的頭像
    Soy 麥茶Maite

    人生,至少要去拉美一次

    Soy 麥茶Ma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